地球近几亿年遭受更频繁小行星撞击 行星与地球会撞出什么火花?( 九 )

月球上的(左)阿里斯塔克斯撞击坑和(右)第谷撞击坑周围的连续溅射毯(也就是被撞击溅射物覆盖的主要区域)上的撞击坑密度对比 , 表明前者比后者要古老 。

除了撞击坑周围更年轻的撞击坑数目的多少之外 , 撞击坑周围的石块多少也是一个标志着撞击坑形成年龄的显著标尺 。 一个足够大的撞击坑会击穿月壤 , 撞入更深的基岩 , 这时就会挖掘和溅射出粗糙的石块 。 也就是说 , 一个刚形成不久的(足够大的)撞击坑 , 周围会有很多石块 , 而随着时间流逝 , 这些石块慢慢破碎 , 进而消失 , 10亿年以上的撞击坑周围几乎不会有石块——简而言之 , 一个撞击坑周围的石块越多 , 表明这个撞击坑越年轻 。

月球静海中两个大小都是约500米的撞击坑 , 左边的周围几乎没有石块 , 右边的周围有很多小石块 , 说明右边的撞击坑形成的时间更晚 。

好的 , 所以把这些撞击坑或者石块都数出来就能推测原本的撞击坑的年龄了!但…这也工作量太大了一点吧…有没有更便捷的方法呢?还真有 。 石块的多少 , 还对应了这块区域的热辐射强度:石块多的地方 , 热惯量更大 , 而石块少的地方(也就是月球表面的细腻月壤)热惯量则小得多 。 热惯量大的 , 温度变化会小一些 , 于是到了晚上会更容易保持白天的温度 。 也就是说:石块多的区域 , 夜间会比周围石块少的月壤区域温度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