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科幻作家生存现状:50人从业,仅10人可以养活自己( 四 )

今年春节 , 由刘慈欣原著改编的《流浪地球》上映两周 , 票房突破36亿 , 在中国电影的票房史上高居第二 。 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 , 能够如此名利双收 , 自然引发举国欢腾 , “流浪地球上线 , 中国科幻起航”的呼声不绝于耳 。

与此相对应的 , 则是国内科幻作家群体的集体冷静 。

“大刘让你觉得有成功的可能 , 但是能不能做到 , 我们心里都清楚 。 就好比是臭豆腐 , 他把这种小众的东西做到极致 , 火了 , 但是你要模仿臭豆腐 , 做臭蛋糕 , 臭苹果 , 可能吗?”墨熊淡淡说道 。

流浪地球 , 不可复制的孤例

墨熊给流浪地球打了8分 , 这在科幻发烧友的群体里 , 算是一个高分 。

他理解外界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的原因 。 一方面是觉得对原著改动太大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电影只是借用了原著的背景设定 , 核心还是传统商业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 。 其二则是在于BUG太多 , 很多情节的处理和现有的科学知识相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