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潮起潮落,服装业织造中国韧度( 四 )

“Made in China永远不可能等于名牌 。 ”

在Burberry刚刚将生产线迁往中国时 , 曾经引起巨大争议 。 虽然这一举动可以为这个“来自英国的华贵品牌”省下近一倍的成本 , 但Burberry的粉丝们并不买账 , 业内人士也纷纷抵制 , 万宝龙的高管甚至直言不讳地公开表示:在中国生产的Burberry不配纳入奢侈品之列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Made in China”都是诅咒一样的存在 。 当时一些大牌即便在中国设厂也不会对外主动承认 。 这样的现象其实并非一夕之间出现 , 但若要追溯起一切的发端 , 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外国品牌——皮尔·卡丹 。

1978年 , 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以故宫的屋角和飞檐为灵感 , 设计出垫肩高耸的西装 , 并身穿自己的作品走在北京的街头上 。 当时 , 他刚带着12位金发碧眼的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Fashion Show(当时叫“观摩会”) 。 在模特不时掀开的衣襟中 , 人们惊吓得纷纷向后倒 , 服装变革的浪潮也由此被掀开 。

那一年是改革开放的起点 , 同时也被许多人称作新中国的时尚元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