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宝:久违的创新还是尴尬的鸡肋?( 四 )

比如说 , 受限于当前的民航安全规范 , 充电宝厂商们已经不可能再加大旗下产品的容量;又比如说 , 受限于锂电池本身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性要求 , 充电宝的体积也没法实现大幅度的突破;与此同时 , 那些超大功率的快充协议(比如65W甚至100W的PD快充)一方面成本奇高 , 另一方面来说能够兼容的手机简直是凤毛麟角 , 就算做出来了也注定是高价的小众产品 。 更不要说 , 对于并不熟悉技术、也并不关心“电压、电流、波纹、协议”这些专业特性的大众消费者来说 , 少数良心品牌花大力气去改进快充芯片、改进内部电芯设计的努力 , 又能有多少人明白其中的苦心和随之而来的成本上涨呢?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 给充电宝简单地加上一个无线充电模块 , 不仅技术上更加容易实现 , 而且在宣传层面上来说 , 显然要更有“x格”一些不是么?当然 , 对于少部分有技术的厂商来说 , 最新的无线快充技术已经能够做到20W左右的水准——虽然比有线充电协议还是差了一些 , 但总算具备了能称得上“快充”的实用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