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下半场,盈利模式可能剧变,已有端倪但很难预测( 二 )


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还是商品交换 , 互联网将隐私转化为商品 , 消费者用隐私交换免费使用平台服务的权利 。

在安装软件的时候 , 会出现一些使用权限条款 , 如果不同意 , 很多功能会受到限制 , 甚至不能使用 。 通过这些条款 , 平台可以使用手机的摄像头、麦克风 , 可以翻阅通信录 , 堂而皇之地成为手机的第二主人 。 我们的收入、学历、爱好、朋友圈等信息就这样被拿去 , 那一双双贪婪的眼睛时刻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 我们浏览过什么网站 , 在哪一个页面上停留多长时间 , 都转化为数据源源不断地被收集、分析 , 平台可能比我们还了解我们自己 , 平台为我们画出了精准的画像 , 用来个性化推荐信息和广告 , 以快速促成交易 。 更有甚者 , 我们时常耳闻 , 当我们没有使用手机 , 只是在聊天中提到过某样东西 , 就会在手机的某个软件里出现这个商品的推荐 , 让人们不得不怀疑 , 手机是否在偷听 。

平台动辄千万级的用户量 , 使得信息收集成本急剧下降 , 获得隐私成本越来越低 , 从而降低了整体交易成本 。 可以说 , 在这一模式下 , 平台、消费者、广告商、电商实现了多赢 , 而普通消费者付出的就是隐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