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分别是哪些地区的人背井离乡呢?

清末时期,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分别是哪些地区的人背井离乡呢?

----清末时期 ,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 分别是哪些地区的人背井离乡呢?//---- http://

清末时期,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分别是哪些地区的人背井离乡呢?

中国近代由于接连起伏的战乱、变革和发展 , 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 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蹚古道、赴金山 。

一、闯关东关是山海关;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 具体指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

闯关东泛指山海关以内地区百姓出关进入东北地区谋生 , 具体是指清朝同治年间至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百姓背井离乡前往去关东谋生的历史事件 。 ①关东作为满清的龙兴之地 , 随着满清入关后关东人口剧减 , 清政府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清朝晚期随着鸦片战争清政府对编辑控制日益减弱 , 沙俄不断侵蚀东北边境 , 清政府正式开禁放垦 , 鼓励移民实边 , 振兴关外的经济 。 ②关内清末黄河下游连年遭灾 , 成千上万破产农民冒险“闯”入关东谋生;甲午战争后威海被日军占领 , 随后青岛、威海被迫租借给德国、英国 , 山东成为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 , 山东地区百姓被迫开始“闯”入关东谋生;西方列强势力的渗入 ,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兴起 , 随后迅速蔓延至京津地区 , 引发八国联军侵华 , 清政府对由支持变为残酷镇压 , 拳民主要为山东、河北、京津地区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 , 部分拳民被迫“闯”入关东谋生 。 ③闯关东的主体是山东、河北以及京津地区的百姓 。 一是关外在几百年来满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下 , 处于未开发的处女地 , 土壤肥沃 , 适宜开发农业生产;二是关内社会动荡不安 , 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 , 被迫百姓背井离乡出关谋生 。 二、走西口西口泛指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 , 有陕西北部神木口、河北北部张家口及归化城;具体指长城北的口外 , 有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 , 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 。 走西口是指明朝中期至民国年间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 , 打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 , 开展商品贸易及人口迁徙的历史事件 。 ①明清时期 , 中原地区长时期的人口急剧增长、过度开垦 , 中原地区和黄土高原土地沙化和盐碱化加剧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并且小冰川期的到来 , 自然灾害频发 , 长城以南地区农耕百姓被迫到外地垦地谋生 。 ②明朝时期 , 明政府与蒙古建立边境互市 , 开展边境贸易 , 促进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清朝时期 , 蒙古高原纳入版图 , 随着长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深度融合 , 中原农业文明开始越过长城向北拓展 。 同时 , 一些晋商、陕商在与内蒙外蒙贸易中强大起来 , 形成了一些像西口这样的大型、固定贸易地方 。 ③走西口的主体是晋北、陕甘宁、河北地区的人群 。 一是长城以南人地矛盾加剧 , 促使农业人口向北迁移;二是农耕、游牧民族的长期融合 , 吸引长城南边百姓向北迁移 。 三、下南洋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及其水向型附近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地区、阿拉伯海西岸;但包括南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海岸 , 印尼东方澳洲北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 , 菲律宾群岛以东的帕劳群岛等西太平洋群岛 , 阿拉伯海以东地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