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咸丰帝临终时交给慈安一道密旨,真有其事吗?( 二 )

实际上慈安不但在宫中威望高 , 在朝中威望也高 。 咸丰帝在临死前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小皇帝同治 , 咸丰赐予慈安“御赏”印 , 赐予同治“同道堂”印 , 分别代表“母仪天下”和“天下一统” 。 并且规定 , 凡是政事必须同时加盖两个印章才有效 。 按理说咸丰这样安排 , 无论如何也应该忌惮慈禧吧 , 以慈安的声望和地位无论有没有密旨 , 她都可以处置慈禧 。 其实密旨这东西 , 从来就是上位者的把戏而已 。 魏其侯窦婴本指望景帝留给他的密旨救自己一命 , 结果恰恰是因为这个密旨把自己害死了 。 指望密旨成事 , 只能说你的政治觉悟还不够 。 所以我个人感觉 , 这一个密旨的传闻就像一个政治小白编造出来的故事 , 只是迎合广大人民的心愿往慈禧身上泼脏水罢了 。 其实就慈禧这德性 , 多一条罪 , 少一天罪有啥区别?慈安的能力相对于密旨而言 , 慈安本人就是慈禧最大威慑 。 有没有密旨都一样 。

其实慈安并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样是一个“傻白甜” 。 否则她也不会在宫中一直受到宠幸 , 并且被咸丰委以重任 , 让她和八位顾命大臣共同管理朝政 。 据史书记载:“东宫优于德 , 大赏大举措 , 实主之 。 西宫优于才 , 而判阅奏章 , 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 简单的来说就是 , 大事慈安说了算 , 小事慈禧说了算 。 其实主要是慈安不喜欢管事 , 但是并不意味着她不管事 。 她只管两件事 , 陟罚臧否和重要的人事任免 。 这两件事足够让她牢牢的把握权利 , 慈禧不敢有半点违逆她 。 实际上洋务运动真正的幕后支持者就是慈安 , 曾国藩 , 左宗棠 , 李鸿章受到重用都是慈安支持的 。 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飞扬跋扈 , 一次安德海请求慈禧让他到江南办事 , 获得了慈禧的准许 。 结果路过山东胡作非为 , 慈安以清律“太监不得出中都 , 犯者杀无赦” , 命人把安德海就地处决了 , 慈禧求情都没用 。 可以看出 , 慈安只是不喜欢管事 , 慈禧只要别闹的太过分 , 否则慈安真正管事的时候慈禧也得听着 。 并且慈禧和议政王奕訢不合 , 奕訢之所以没有被罢黜就是因为慈安回护的原因 。 所以慈安完全可以通过奕訢收回权利 , 架空慈禧 。 慈安在光绪七年去世 , 奕訢处处受到慈禧的刁难 , 光绪十年慈禧就把奕訢赶出了朝堂 。 也就是说 , 慈安如果想收回权利 , 根本用不着所谓的密旨 , 只要依靠她的声望和地位 , 完全可以把权利收回来 。 因为朝中很多重臣实际上就是她的支持和任命的 。 只是她不热衷于权利而已 , 当时在民间流传一句话:“东宫偶一用事 , 天下无不额手称庆” 。 看看这声望无论朝野都远远高出慈禧 。 实际上我们更应该怀疑的是慈安太后突暴毙是不是慈禧从中作梗 。 光绪七年 , 慈安暴毙于钟粹宫 , 在惊闻慈安暴毙 , 左宗棠捶手顿足说道:“昨早对时 , 上边清朗周密 , 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 , 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 意思就是昨日上朝奏对事 , 慈安太后还思虑周密 , 即便是突患疾病 , 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去世了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