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勒勒车”?为什么它是牧民“流动的家”?( 二 )

勒勒车 , 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 , 因常以牛拉动 , 亦称”蒙古式牛车”、“牛牛车” 。 勒勒车 , 因牧民吆喝牲口“勒勒”而得名 。 它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 , 现在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可见 。

01勒勒车是怎么制作的?

勒勒车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 , 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 , 主要用桦木做成 , 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 。 桦木质地坚硬 , 耐磕碰 , 车体又轻 , 着水受潮不易变形 , 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 。 整个勒勒车不用铁件 , 结构简单 , 便于制造和修理 。

勒勒车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 。 车下脚是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 。 车轮一般是用一棵树的树干弯圆制成 , 造车时 , 将桦木或柞木等烘烤软和 , 并使之弯曲成弧状 , 六段弯曲的木弧连接在一起 , 为一个轮子 , 亦称“车辋” 。 车轮的高度为1.5米 , 每台车共两个车轮 。 车毂是指车轮中心插轴的部分 , 明清以后 , 车轴眼里镶了车键 , 减少了颠簸 , 更平稳了 。 连接车辋和车毂的直条为车辐 , 车辐一般用榆木和柞木制作 , 每根长达65厘米左右 。 车轴心与车辋之间 , 放射状排列18根车辐 , 支撑车轮 , 有“六瓦十八辐”之称 。 车轴两端有车头 , 这些部件 , 构成了车下脚 。 车轮直径最长的有1.5米左右 , 相当于牛身的高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