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和他的时尚王国( 四 )

“我非常能理解煤矿工人酗酒,性格暴躁,”刘江沉思了一会儿,说,“基本上天天和阎王爷见面,一下井就不知道能否回来,一旦回到地面,就会比较释放。”

作为矿工子弟,他坦言自己一度非常缺乏安全感,而这却给予了他坚硬的性格:“有些事情,就要拿得起放得下,像父亲的搏命,结果再不确定,可总要做决定。”1985年,刘江就做了这样一个决定:30岁出头的他辞去中学教师公职,到报社做了一名实习生。

他称当时的自己为“山里来的”:家在京西门头沟,矿工子弟,没有背景,只是喜欢写作,在报纸上陆续发表过一些“豆腐块”。

“辞职意味着失去了正当职业,最坏的打算都想好了,一无所有,”刘江想起引爆雷管以求自救的矿工父亲,“人生有时候,需要点胆略。”

最终,刘江为自己争取到了《北京青年报》和《中国旅游报》两个机会。他选择了后者,因为“视野应该更大。”在位于长安街旅游局的报社里,刘江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生命中重要的一个人。

刘江去报社的第一天,这个人就带他去食堂,用他的饭盒为刘江打饭。“他不欺生,人厚道。”后来,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常一起打球下棋,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