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开古文明传承的绚丽图卷( 五 )

2002年,人们在章丘圣井镇危山景区进行植树绿化时,偶然发现了汉代墓坑。经考古发掘,共发现汉代陪葬坑3座,包括车马俑坑、与墓主人生活有关的俑坑等。车马俑坑呈南北向,其南北长约9.5米,东西宽为1.9米,深0.7-0.9米。坑内遗物包括170多个陶俑、50余匹陶马、4辆陶马车、近百面盾牌等。此外还发现了建鼓、鼙(pí)鼓、璧、磬、珠等与鼓乐和礼制有关的陶制遗物。这些陶制品色彩艳丽,栩栩如生。车马俑坑的西侧为与墓主人生活有关的俑坑。此坑南北长3.3米,东西宽2.6米,坑底部有一辆车、两匹马和7个陶俑。 危山汉陶俑坑作为全国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规模、结构和意义仅次于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堪称全国第三大兵马俑。

展览从五个部分来展示危山汉墓出土的车、马、俑的原貌,重点分为“危山王陵”“地下威仪”“侍死如生”“墓主之谜”,借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观众生动了解危山汉墓的考古发掘情况及当时车马出行的宏伟阵仗。

百年雕版 讲述辑佚名家故事

马国翰是清代著名的辑佚家、文献学家、藏书家,原籍山东章丘三涧溪村,后仕宦陕西,著有《玉函山房藏书簿录》25卷,记录了他毕生的收藏,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提要目录。在丰富的藏书基础上,马国翰广泛搜集整理,博采众长,倾尽毕生精力著《玉函山房辑佚书》,全书分经、史、诸子三编,700多卷,共辑佚书594种。这是一部文献学的浩繁巨著,也是历来辑佚书中最完备的,为搜集和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国翰由此被学者推举为“清代辑佚第一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