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中,摄影术传入中国( 二 )

在战火中,摄影术传入中国

佚名照。

在战火中,摄影术传入中国

金石声,可口可乐,1939年。

在战火中,摄影术传入中国

郭学群,镜花。   摄影是时间的摆渡者。在解放战争早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摄影在战争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街角、营房在举办临时影展,战壕中传递着照片册页。拍照是部队生活中的大事,每当发起冲锋之前,随军摄影师会给每位敢死队的战士拍照。这是生命中的庄严时刻,也许是最后时刻。穿戴整齐、摆好姿势的战士们在拍完生命中最后一张或许是唯一的照片后,冲向九死一生的战场。即便他们隐约知道,由于物资匮乏,相机里很可能并没有胶片。

这样的时刻,是中国影像史上无数的决定性瞬间之一。因为物资匮乏和工作机制的特殊性,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时期的摄影作品,甚至比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摄影作品更加难以找寻。而新中国图像的制造者,因处在当年的不署名或是集体署名的特定历史情况下,身份有时也会成为谜团。但实际上,这是名字可查、数量有限的一个群体。他们之中,有些人在民国时期的摄影活动中享有声誉;另一些人,在战争年代开始摄影生涯,亦间接受到民国摄影的视觉经验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