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宜兴紫砂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季益顺:创新是中国紫砂文化的生命( 三 )

紫砂壶制作的手工工艺也具有不可替代性。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季益顺表示,制作瓷器可借助“手拿坯”等机器造型,而做体积较小的紫砂壶必须把手伸进壶里手工拍打成型。紫砂壶制作分全手工和半手工。通过石膏模型正一下壶身的型,这属于半手工。而全手工则不需要经过这一步。

更重要的是,紫砂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紫砂壶通常分为素器、花器、圆器、方器、筋纹器。素器,是不做任何装饰,仅以线条、块面等表现紫砂的气韵。花器,指运用捏塑等手法进行装饰,模拟自然,达到仿生效果。圆器即以手工拍打而制圆的器形。方器,则以泥片镶接技法制成,展现方正气度的器形。筋纹器多以瓜果、花瓣及云水纹等为蓝本提炼造型。“你越是喜欢它,把玩它,养护它,它就越用越漂亮。”季益顺说,像紫砂壶这样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器皿世界上并不多见。“传统是紫砂的根,创新是紫砂的生命,文化是紫砂的灵魂。三者缺一不可”。

从学徒工到大师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季益顺的大师头衔在行业内已是大满贯。在41年前那个60多人的学徒班里,他是唯一获得大师头衔的。1978年,17岁的季益顺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艺。“那时我们家成分不好,好的职业根本轮不到我。当时做紫砂壶的男孩比较少,大家都说做茶壶找不到老婆,但我没有别的选择。”季益顺回忆道,学徒的前三年,他从打泥片、打泥条开始学起。基本功练好后,师傅会安排一定的任务。“那时,一个月的任务我半个月就完成了,之后就去学老师傅怎么做更高档的茶壶。我一直有种自信:人家做得了的东西,为什么我做不了!”慢慢地,季益顺越来越喜欢这个工作了。因为做壶不需要出很大力气,也不用风吹日晒,时间还能自己控制。“如果客人用高价买了我的作品,就更有成就感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