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奉献 勇闯蓝天(产经观察)( 二 )

60年来,航空试飞事业从“一穷二白”到“望其项背”

“刚到阎良的时候,连加油车都没有,只能拿着脸盆,一盆一盆打到加油口里面去。”今年84岁的王昂是我国第一批试飞员,回忆起“一穷二白”的艰苦创业时期,他感慨万千。

生活条件也同样艰苦。一口80米深的水井是主要水源。煤不够烧,就把黄土、煤渣混在一起做成煤坯当燃料。

“一边建设,一边研究”是试飞事业艰苦创业的写照。在基本不具备试飞条件的空十一航校的旧址上,试飞人整修机场、解决设施、组建队伍,以极快的速度在1960年1月26日实现首次飞行,并于1960年6月17日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飞行试验的第一架次,仅用80天就顺利完成了任务,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新中国试飞事业的最初蓝图。

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试飞事业加速发展脚步。这一时期,歼8Ⅱ、歼7Ⅲ、歼教7等新机同时进行鉴定定型试飞,试飞人员以“拼刺刀”的精神打响了中国航空史上史无前例的“航空三大战役”。

某型机是我国第一款没有基准机、自力更生研制的飞机。今年71岁的黄炳新是首次把该型机带上蓝天的试飞员。1998年,首次升空后不久发动机就出现了故障,飞机震动得连仪表板上的仪表都无法看清。“飞机落地后,仪表板上2/3的仪表连着五色导线全都振落下来,洒了我一身。”黄炳新说。在4年后该型战机的另一次性能试飞中,黄炳新又在战机方向舵掉落的状况下实现成功迫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