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国债即使你不投 它也和你息息相关( 五 )

再说了 , 看看周围那些小破穷 , 估计想借也借不来 。

当然 , 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代的帝王术 , 他们深知商业的利与弊 , 定下了可用之 , 不可重用之 , 用过之后 , 甚至可以宰之 。

皇帝从小就被教育 , 商人重利 , 利大后心必大 , 心大则会谋权 , 用利获取商业之外的利益 , 第一就是政治 。

可以说 , 中国大多数朝代应对财政危机的方法是利用通胀 , 而不是给老百姓画饼将支出转到未来 。

即使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宋朝政府也没有借款 , 反而是把款贷了出去 , 这一做法对时间观念和国家发展有着微妙的影响 。

在中国 , 从《管子》的时代开始 , 政府就被认为应该提供战略性的经济准备金 , 这是保持经济流通的能力 , 是一种有力的工具 , 在自然灾害和军事危机发生时它能够让民众自保 , 而财政部门的责任就是用好这笔准备金 。

在后世的研究中专家认为 , 中西方金融制度出现分流的时间点就在宋朝 , 在欧洲国家意识到人们对于债券的惊人需求时 , 当时的大宋还没有发展出国债机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