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谁扔的、扔对了没?智慧小区来抓盯( 三 )

督导“违规者”有温度

后台数据提供相关线索,志愿者或居委会依据线索上门走访,督导分类,耐心询问。原来“违规者”画像群体多为上夜班的职工或者作息时间不规律的自由职业者。据了解,他们大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其扔垃圾的时间往往对不上定时定点投放的时间。面对这部分人群的需求,田林十二村又一个妙计横空:可以修改门禁卡的相关权限,为有特殊情况的居民开辟“个性化”的投放时间。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投放总时长不变。比如上夜班的居民,允许他们每天凌晨到固定箱房刷卡投放垃圾,其余时间不能投放……不拘泥于形式,给居民最大的人性化考量,达到帮助居民养成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好习惯的目的。

扔得“好不好”凭觉悟

解决了是谁扔的问题,田林十二村又发现了新的“痛点”:就算知道是谁扔的,但扔的质量怎样?严格做到四分类了吗?为提高垃圾分类实效,每个垃圾箱房上都安装了两个摄像头,在每个湿垃圾投放窗口安装小摄像头,记录分类投放行为和湿垃圾分类质量。“后台可以追溯源头,不规范投放都能查到——被查到多难为情啊,大家都很自觉。”赵国庆说,徐汇区垃圾清运车也会监控分类质量,如果不合格会向小区反馈。分类至今,田林十二村的分类质量一直不错,没收到过警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