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你把自己藏在哪个社交平台了?( 四 )

微博的流量形态很明显:大部分流量集中在明星和大V上,这使得普通用户的声音更加微小,形成了某种麻醉自己的“虚假的私密感”。在这种没人注意的轻飘飘的状态下,网友更容易卸下责任感去用语言释放自己的压力,微博的大环境也随之形成。而当这种人被“挂”出来的时候,会瞬间从“伪私密”跳到“过度曝光”的另一极端。

“我平时不怎么用微博,但是经常会上豆瓣吧。确实也是不太希望熟人能看到我的豆瓣主页,上面有我对电影和书的评价,还有发过的评论什么的。”一位经常上豆瓣的朋友这么说。

与微博形成对比的是豆瓣的社区。从产品来讲,电影、阅读等功能吸引了“文艺”青年,而豆瓣的社区形态也将用户的注意力分散在了不同的豆瓣好友身上,在这样的状态下讨论更加平等。只有当类似“流浪地球”的打星事件发生的时候,私密感才会形成明显落差。

告诉我,你把自己藏在哪个社交平台了?

流浪地球一星事件

现代人的社交形态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对于少部分人来说也许已经全部转移到了线上。人类作为社交生物,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社交平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渠道。只要方式得当,我们可以找到任何小众爱好的同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