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安慰还是学有所获 知识付费真能让人学到知识吗?( 二 )

除了用户获益,各类内容提供者也获得了发展机会。无论是学者、公司管理者还是小众音乐人,只要有才,都能在知识付费领域分一杯羹。

2016年,被认为是中国付费的元年,知乎Live上线一年,便已吸引了近350万人参与。此后,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开始迅速增长,2018年已经达到2.92亿人。截至目前,豆瓣推出的写作营已经做到了第5期,吸引了上万人参与;喜马拉雅2018年的“123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超4.35亿元。

日前,艾瑞咨询发布《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知识付费产业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张,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

快节奏难啃“大部头”

知识付费为何能在中国迅速发展?知识付费,即将知识商品化,但知识商品化其实并非刚刚兴起。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王迁认为,如果不把知识付费的范围仅限于知乎、喜马拉雅,每个学者或许都参与过。“我们为什么在学校里领取工资,就是因为传播了知识,我们的工资就是对我们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报酬,它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我们当时没有用‘知识付费’这个名词而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