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杨振宁:盛宴已过,王贻芳:正当其时( 四 )

CEPC《概念设计报告》诞生

1984年10月,中国开始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启了中国大科学工程建设的新时代。

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杨振宁:盛宴已过,王贻芳:正当其时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探测器分总体(图片来源:BEPC官网)2007年10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开始建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工程,并于2012年3月宣布:在世界上发现了中微了第三种振荡模式。王贻芳等科学家还因此而获得2015年美国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在2012年又提出了建造CEPC的建议。

2018年11月14日,两卷本的CEPC《概念设计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这一报告阐述了加速器和探测器的可行性设计方案,以及该项目的科学意义。同时也详细地评估了 CEPC 相对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在科学上的优势。引人注目的是,《报告》吸纳了全球高能物理学界多位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意见,全球有上千位科学家参与了这项研究。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和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主席、墨尔本大学 Geoffrey Taylor 教授,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领导LIGO实验发现引力波的加州理工大学教授Barry Barish等都对CEPC《概念设计报告》的完成表示了祝贺和称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