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到鸟类演化历程中,竟出现大量适应飞行的尝试!

恐龙到鸟类演化历程中,竟出现大量适应飞行的尝试!

来源:中科院古脊椎所

2019年《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邹晶梅、徐星、周忠和的研究成果:侏罗纪善攀鸟龙类揭示膜质翅膀在恐龙中的演化,展示了在恐龙—鸟类演化历程中出现大量意想不到的适应飞行的尝试,与之对应演化出差异显著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组合。

在脊椎动物漫长的演化史中,翼龙、鸟类和蝙蝠独立演化出了形态迥异的飞行结构。相较翼龙和蝙蝠不完整的化石记录,随着不断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尤其得益于我国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有关鸟类飞行起源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而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则揭示了“一条匪夷所思的征服蓝天之旅”。善攀鸟龙类(Scansoriopterygidae)是恐龙家族中最为怪异的类群,生活在中—晚侏罗世,迄今发现的仅有三个属种:宁城树栖龙(Epidendrosaurus ningchengensis)、胡氏耀龙(Epidexipteryx hui)和奇翼龙(Yi qi)。善攀鸟龙类形态特殊,如头骨高耸、四肢纤细、第三手指(最外侧的手指)加长、古老的2-3-4手指指式、尾骨缩短等,俨然是恐龙和鸟类的“混合体”,而它一度被认为和鸟类具有最近亲缘关系的兽脚类恐龙。但上述标本亦或不完整,亦或属于幼年个体,大量形态特征难以观察,造成它在演化树上的位置扑朔迷离。2015年徐星等命名的奇翼龙更加为这一类群增添神秘色彩。奇翼龙的前肢附着翼膜,还具有一根棒状长骨,这样的长骨在其它恐龙(包括鸟类)中没有对应的同源结构。因此,奇翼龙被复原成类似翼龙那样具有膜质翅膀而能够滑翔。但奇翼龙的标本仅有一件,保存不完整,因此对于棒状长骨和翼膜的结构还存有争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