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上市:股票、敲钟、合影以及中国前员工的记忆( 七 )

之前有人直接说,我们这是在“抱团”,其实我对这个词挺反感的,总觉得它不那么中立客观。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Uber中国招来了很多很像的人。之前大家总喜欢说Uberness(Uber感),但是谁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啥,如果一定要用一些指标来说明,我觉得大家都比较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曾经比较过Uber中国和很多中国大厂之间的区别,我可没说滴滴,我是指很多互联网大公司。这些大厂当然都有很多特别牛特别值得尊敬的人,这些人在工作表现中能够拿到90分甚至更多,但是也有很多人只能拿到三四十分,综合起来可能就只有五六十分,但是Uber中国招进来的人,相对就很平均 ,大部分人都能达到七八十分。

这一方面是因为曾经Uber扁平化、高强度工作的光环,同时,Uber对人才的选拔也极为挑剔。员工们很多来自咨询公司、投行甚至跨国企业,大多数人加入前都要经过至少五六轮的面试。所以我猜,悦刻现在做得不错,是因为核心团队比较完整,很多都是uber出来的人,比较擅长于打仗而且配合起来也有默契。

03

“‘敌人’是前同事,这很让人尴尬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