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我的根在车间里,在机床旁”( 三 )

一次,在加工某型飞机的关键零件时,由于外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厂里面临困难。这时,秦世俊主动请缨,与外国专家反复研讨、交流和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外国专家是两人倒班跟着生产,而他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外国专家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扭轴是某型飞机的关键部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节点紧,这个零件成了“烫手的山芋”,车间里一时没人敢“接招”。秦世俊再一次迎难而上。长长的轴体需要与机床平行装夹,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会产生倾斜。为解决零件的装夹问题,他研制出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为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夜里12点以后,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巨大的挫折感和压力笼罩在他的心头。直到经过3天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能否全情投入。”秦世俊对工匠精神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影响力的放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