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挪穷窝”到“谋新业”( 四 )
“我们还年轻,还是把安置名额留给那些年长的人吧。”后来,何万洪夫妇参加了绥阳县人社局组织的厨师就业培训,没多久,夫妻俩四处筹款,在附近的金承村街上做起了早餐生意。
“我有4个孩子,每天靠编织背篼过日子,劳动强度不大,收入也比以前种地高得多。”虹桥社区居民梁玉素搬入新居后被安置到编织企业务工,后来还带动5名搬迁群众在家中就业。
“如今在蔬菜基地务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人,生活比以前轻松多了。”年近五旬的搬迁群众王江平,现在是一名在福轩蔬菜基地工作的工人,每天按时上下班,生活有规律,收入也很可观……
从“输血”到“造血”,增强了搬迁群众面对新生活的勇气和底气。
近3年来,绥阳举行了20多场大型招聘活动,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搭建就业渠道,解决就业2000多人;邀请家政、建筑、服装、电子等行业技术人员对安置点群众进行就业技术培训,实现县内外务工1500余人,自主创业40余人;搭建社区管理、扶贫车间等平台推进安置就业,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年龄偏大人员、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等3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