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文学季让村里的年轻人敢想了( 三 )

贾家庄是贾樟柯的故乡,这当然是选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吕梁也有文学传统。抗日战争时期,马烽、西戎创作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是一代人的英雄传奇;上世纪50年代,马烽到贾家庄体验生活,创作了经典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但,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文学季再热闹,贾家庄依然有350多天没有文学季。或许,5月9日刚刚开幕的贾家庄作家村能把文学“留下来”。

贾樟柯介绍,作家村由6栋小楼构成,以纪念上世纪30年代在汾阳生活工作过的费正清、林徽因等6位中外历史人物。“作家村接受长期报名,能同时容纳20多位作家在这里生活、创作,重拾贾家庄的文学传统,文学再度从乡村出发。”贾樟柯说,“贾樟柯艺术中心落成后,还会有视听图书馆,计划用10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能够支撑电影博士论文研究的图书馆。”

文学季的嘉宾是外来的——大部分来自北京,很多观众也是外来的——大部分来自城市,似乎乡村只是提供了一个场地和名字。那么,文学季到底能给本地村民带来什么?

贾樟柯说:“北京有那么多文学活动,能给胡同里的年轻人带来什么,说不清楚。但也有可能哪天,他就变成王朔了。人们不会去想超越自己生活经验的东西,只有当那个东西不断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变成自己的经验,他才敢想。所以,我觉得文学季对当地最肯定的一个影响是,贾家庄的孩子敢想了,觉得文学这东西离自己不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