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科学家100多年接力,人类终于了解了4.9%的宇宙( 三 )

p =h/λ 或 p = ?k (2)

为一个光子所携带的动量。爱因斯坦的这种观点极具想象力与突破性,与人们长久以来存于脑中的关于物质世界的“连续性”这一既有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撞,以至于甚至遭到了作为量子论创始者的普朗克的反对。但它最终被实验证实,成为量子力学的肇始之一。

1913年,为了解决原子光谱的离散性问题,以及在经典物理学框架下 卢瑟福原子模型(行星模型)的不稳定性,新婚第二年的玻尔(Niels Bohr,1885-1962)提出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其核心观点是,

电子稳定地位于原子核外一系列离散的能级上(即轨道能量与角动量 是量子化的);

只有当电子在两条能级间跃迁时,原子才以频率 ν = (?E)/h 发射或吸收谱线。

对于氢原子等一些简单的情形,玻尔的理论给出了与实验结果?分相符的说明。

以上这些工作构成了早期量子理论的主要部分。显然,它启发我们,微观世界应该有一个有异于经典物理学的全新的基础性规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