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会被机器取代?王小川:认知领域它只能辅助人类( 二 )

以下为王小川演讲全文:

非常荣幸今天在成都做这个主题演讲。张鹏每年都会给我一个新的主题,我再去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次的题目非常难,讲人与机器的共创未来。在这里面,很关键的问题是要理解,今天人和机器是怎样一个关系。

我们一直在寻求人和机器的关系。在讨论这种关系的时候,就要涉及到整个历史的趋势,尤其是什么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只有对趋势有了解,对于必然有认知,我们才能够开始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这个哲学上的问题。

纵观历史发展,我们经历了几个时代,从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每次都是有重要的技术突破。离我们最近一次的信息文明其实并没有结束,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推动了信息文明的快速发展。

即便到今天,在中国还有大量的场景并没有信息化,比如教育,现在学校都在利用信息化推进它们的整个部署。但这时候已经有一个苗头了,就是智能文明的降生。说到智能文明,人工智能是我们绕不过去的话题。

人工智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工智能,讲的就是2012年之后的深度学习,尤其是2016年阿尔法狗的诞生。可人工智能有更长的历史,最早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专家系统,之后是特征工程,到现在我们开始使用的更多的监督学习,尤其是对语音图像的处理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