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从山间小野果催生企业航母( 二 )

虽然贵州刺梨产业基础较好,发展前景广阔,但发展刺梨产业也遇到不小的困难:这种“摸起来扎人,吃起来养人”的贵州山果,虽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却存在产业规模小,小企业加工条件差等多种问题。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总工程师封加平在贵州刺梨产业研讨会上表示,国内对刺梨的科学研究始于贵州,虽然已形成特色产业,但还存在投入严重不足、良种选育推广力度不够、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此外,刺梨在全国知名度不高也是当前刺梨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地域性鲜明的鲜果,其他省份的消费者对此并不熟悉,刺梨要走出贵州还需要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

推进刺梨产业“落地生根”

采访人员了解到,目前贵州农村普遍动员村民入股合作社,做大做强当地刺梨产业,同时普遍实施小米、洋芋、大豆、辣椒等矮杆作物的套种,保证村民在刺梨未挂果期间的经济收入。

在贵州省清镇市新店镇茶店村,村里不断创新刺梨产业管护机制,采取大户承包、合作社管护、能人管护三种管护模式。农业种植大户、致富带头能人可自愿与合作社签署承包协议,承包一部分刺梨的管护,合作社付以一定的管理费用。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以后,还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到合作社工作,不仅可以得到土地保底分红和刺梨产品销售利益分红,还可以得到管护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