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日全食实验,证实爱因斯坦相对论( 二 )

1919年 , 英国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寻找因大型物体重量造成光线弯曲的迹象 , 欲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已经超过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经典力学 。

根据牛顿力学理论 , 光没有质量 , 不会受到重力的影响 , 所以光线能够始终保持直线运动 。 虽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没有直接与牛顿理论相悖冲突 , 但爱因斯坦把引力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 。 爱丁顿因此假设 , 如果太阳的重力可以使光线弯曲 , 那么当从地球上观察太阳附近的星星时 , 也能发现它们的位置已略微不同 。

1919年5月29日 , 爱丁顿和他的团队在西非海岸岛普林西比岛(Príncipe)上 , 观察了长时间的日食 , 成功拍摄了一些接近黑暗太阳的星星 。 同一时间 , 一些天文学家也在巴西的索布拉尔镇进行观测 。

他们使用了可移动仪器记录毕宿星团(Hyades)的恒星 , 图像显示它形成了金牛座中公牛的脸 。 爱丁顿把这些观察结果和先前在夜间看到的星星位置进行比较 , 经过多次计算 , 科学家们计算出毕宿星团的星光在通过地球的路径上 , 经过太阳时确实发生了变化 。 当天在普林西比岛捕捉到的恒星位置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