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升路 见证成都人的通讯变迁( 四 )

父母就住在太升北路。老爸常沿街往北走,先到河边散步半小时,再到河对岸买四个老面馒头。有时会往南走,在路边奶亭买牛奶,在报摊上买《作家文摘》和《文摘周报》,或看看街头的报栏。一月一次,往东沿东城拐街,到较远处的爵版街老宿舍区取《史学月刊》和《历史教学》等订阅多年的期刊。老妈则每天宅在家里,正襟危坐电脑边,全身心研究养生知识,集各家之所长、汇古今之精华,学习笔记写满一本又一本。

跨过玉沙路就是太升南路,几乎全是与手机有关的商铺,一家紧挨着一家,连绵不断,景象颇为壮观。

夜晚,太升南路变了模样。白天的浮躁喧嚣随夜色的降临渐渐沉静下来。它如同一个剧场,白天和晚上的演员不同,剧目也全不一样。夜幕中的街道,白天的角色全部退场,饭后散步的市民和追逐玩耍的孩子陆续登场。有时候,商场还未关门,店员们在做一天的小结和盘点,但孩子们等不及了,他们旋风般冲了进来,把空空荡荡的商场变成了游乐场,呼朋唤友玩捉迷藏,或者把小自行车直接骑进卖场。对于他们来讲,夜晚的商场是他们的舞台,绝不答应任何形式的延误和拖堂。

每次路过太升路,我都会留心观察一个奇特的现象。太升路被玉沙路拦腰分为南北两段,两段的业态迥然不同。太升南路的手机生意从来没有跨过玉沙路蔓延到太升北路,而太升北路的墙纸铁花什么的,也从来没有机会在太升南路开花结果,他们之间仿佛隔的不是路,是一条大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