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夜间商圈范围有多大?特点与问题待思考( 五 )

整体规划和交通配套亟待破题

北青报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上述这些夜间商圈的共同性,既是“成功样本”的秘诀,又是某些夜间商圈难以发展的制约因素。北青报采访人员注意到,夜间经济在提供消费便利,满足消费多样性的同时,经营成本的压力不容忽视。

华威商场“约饭街”一家串店的工作人员表示,晚上9点到11点的销售额最多1000元,与全天万元的营业额相比确实有些落差。好运街一家日式料理店的经营者也向北青报采访人员反映了这一问题,看来这也是一些深夜商圈的共同问题,而经营压力大、顾客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北青报采访人员发现,这其中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整体规划不足。这里的规划,不但指政府层面出台的行政性规划,也包含夜间商圈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元素的规划和提升。宏观层面,北京市这十几个夜间商圈,分布各有特点,商圈的密度达到什么标准?距离太近,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距离太远,又不能充分吸引区域内的消费者,也发挥不了商圈的集群效应。

中观层面,商圈内部的业态搭配如何设计才能更精准匹配商圈消费者需求?比如五道口商圈,在多年的发展下,已经自发地形成具有特色的夜间商圈,虽然市场集聚效果充分,但缺乏统一规划,也呈现出了业态较为混乱、环境不佳等问题,出现了在同一座楼宇中一半发展教育培训机构、一半又形成夜间酒吧的“混搭”局面,整体规划是严重失衡的。好运街以日式餐饮为主,其他业态稀少,会不会阻碍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也颇值得思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商圈都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可以说是市场孕育的结果。有关部门对夜商圈的布局应充分考虑这一现状并因势利导,切忌项目“强行”上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