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和都江堰(上)( 十 )

为什么讲是李冰发现了真正的岷江源头呢?我们有文献根据。北魏水利专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三《江水》里这样写道:“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滥觞”是什么意思呢?“滥”就是能够漂浮,“觞”就是酒杯,滥觞就是刚刚能够漂起酒杯,水不太多。北魏郦道元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个地方是发源滥觞,因此李冰给它取名“天彭阙”,所以我们讲岷江真正源头的发现者应该是李冰。

李冰经过科学考察,最后终于决定要把水利工程建在岷江出山口的弯道,也就是今天的都江堰一带,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坡度落差的原因。岷江出山口的弯道海拔已经不高了,750米左右。而成都平原的高度呢?400到500米,所以形成了两三百米的落差,这个落差不是很陡峭,试想想,如果“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没法搞水利工程的,所以这一带稍显平缓,而且落差也很适中,水的流速都很好,水往低处行,自然地就能够扩展开来。

第二,是地势的原因。岷江出山口的弯道一带像一把扇子扩散开来,在这个地方修水利工程,就像给扇子修“扇子把”一样,“扇子把”修好以后,向北、东、南三个方向扩散,把整个成都平原都能够浇灌。所以,“都江堰”这个名字就好理解了,“都”在这儿是一个动词,它是“聚集、汇总、围堵起来”的意思,“江”在这儿是岷江,“堰”是堤堰,堤坝,或者分水岭。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四《汶水》里面早就讲过:“水泽所聚曰都。”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三《江水》里面还说:“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唐代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也说:“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