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外的中国小镇:我曾经山寨,而今我是世界顶级名牌( 十 )

金钱、名誉都是他们的 , 我们什么也没有 。

郑有全觉得 , 这不行 。

1990年6月 , 郑有全带着30名曾经做头发的乡亲 , 到县城开了个许昌县发制品总厂 。

郑有全请来厂里退休的老师傅 , 让他们凭着印象 , 画出设备的图纸 。 又找设备厂出样机 。 这里不对 , 改;那里不对 , 换 。

像大部分中国技术一样 , 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 终于 , 厂里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 开张了 。

但郑有全并不满足 。 这个农民深谙一个道理 , 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 。

他每年拿出300多万奖励技术人员 。 有人可能会问 , 一个假发套 , 有什么技术含量呢 。 这背后有185道工序 。

对于假发而言 , 最重要的是 , 是看上去真 。

为了发套的形状 , 他们会采集上万人的头型数据;为了发丝的弹性和活力 , 必须用30℃的软水清洗;药水比例 , 定型温度、时间...185道工序 , 全都要做到分毫不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