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周7天多云“连连看”,35℃以上高温日会出现吗?( 二 )

——讲故事的分割线——

借助卫星探测、雷达探测、大型计算机运算等先进科技,现在的天气预报几秒钟就能算出未来12小时内的逐小时预报。70年前,科技手段还不发达,天气预报又是怎么做出来的?

原北京气象学院教授章淹在接受《中国气象报》采访时,回忆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天气预报过程。

根据中国气象报社资料显示,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天气预报任务是由华北观象台(今中央气象台)来承担,章淹是华北观象台的预报员。

开国大典是1949年10月1日,大典上会有飞机在空中表演。天气预报需尽量保证飞机不被云挡住,能让地面的群众看见。如果云层很低的话,飞机在云层下面飞,就可能撞上一些高层建筑物,而在云层上面飞,老百姓又可能看不见。

70年前的天气预报是很难满足这么精细的要求的。

当时,中国天气预报条件比较差。短期天气预报都是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而天气图的整个制作流程全为手工操作。华北观象台每天就画两张图,一张地面天气图,一张根据地面资料反推出来的3000米高空天气图。后一张图是根据一个理想气压推算出来的,数据并不是很准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