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初”发: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六 )

85年前的寒秋,红军将士集结完毕,分8个主要渡口出发。

前方是不可预知的险阻与恶战,或许心中有些许害怕与畏难,或许心中记挂着家中嗷嗷待哺的幼儿与年迈的父母。

当年的红军,到底靠什么就坚定从容地出发?

答案,或许在华屋自然村的17棵青松的年轮里。

在瑞金叶坪乡华屋,85年前的一个夜晚,妻子即将临产,26岁的红军丈夫华钦材接到了集结出发的命令。出发前,他与村里其他16位红军华氏兄弟来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并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在革命胜利后再相见。然而,17位华氏子弟都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

信念,会让人豪气凌云,信仰,会让人将生死度外。

出发,“初”发: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这是位于瑞金市的叶坪谢家祠堂(6月14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密 摄

“无论历经多大险阻,也必须把发电机背到指定地点,这是使命!”就是这种信念,于都籍红军战士段九长、谢宝金等人硬是把当时党中央唯一的一个68公斤重的手摇发电机,肩背手扛一路长征抵达延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