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书《寻绣记》 用心之处必有知音( 二 )

用心之处,必有知音。2018年,《寻绣记》与其他24种图书,一起获得了中国2018年度“最美的书”称号,并获得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金奖。“最美的书”评委会给这本书的评价是,“整体设计既有浓浓的民间味道,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审美。原汁原味的民间刺绣构成了书籍的章节页,也丰富了书籍的结构,给读者带来了惊喜。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文字版面质朴无华,适合静心阅读。封面采用手工剪裁的织物,和书名相呼应。”

《寻绣记》是怎么做出来的?它的设计者许天琪,近日在成都的“星空讲堂”上做了一场演讲,分享她设计图书装帧的思考、设计过程,非常有识有趣。许天琪是宁夏银川人,2006年考入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因对“修大坝”不太感兴趣,之后转到艺术学院。期间还曾到海外高校做交换生学习艺术设计。毕业后,许天琪长期在成都工作、生活。在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工作期间,深受许燎原“重视材料”理念影响,并结识著名图书设计师刘晓翔,由此开启了图书装帧设计之路。

一个女裁缝的视角

拿到《寻绣记》作者的文本和20个G大的老绣片照片后,许天琪陷入了思考:如何将绣片与作者的文字产生联系?如何通过书籍设计体现作者作为一个女裁缝的视角?古典民艺与现代图书的气质如何调和?用怎样的视觉效果,将整本书串起来?除了“抠脑壳”,她还动手去找感觉——许天琪找来自家缝纫线,剪成长短不一的线头试验,把它们分别从不同的高度扔到白纸上,这样线头就会呈现出一种很自然和圆润的弧度,简直美极了!这比直接去电脑上用软件画线条,生动得多。这给了许天琪灵感,“刺绣由线组成,裁缝又是天天与线打交道的,不如让“线头”成为连接起老绣片与裁缝的视觉元素,贯穿全书。”于是,她让线头从绣片里伸出来,从书本的中缝里伸出来,从切掉的书口中伸出来,从缠绕纠结成一团的文本中伸出来——灵动又不抢风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