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夜来( 四 )

200米外 , 三里屯北街43号楼的FirstFloor餐吧又是另一番景象 。

在这里 , 刚刚为你指路的店员 , 转头就用口音浓重的英文为外国友人点单;大门口 , 架着玳瑁眼镜、头发花白蓬松的外国老人以极慢的速度追着一只挣脱狗绳的比特犬 , 五分钟后 , 老爷子和迎宾店员毫无违和感地坐在露天餐台下聊天 。

当夜幕低垂 , 白日里的紧张而有序的商业社会似乎被裹进了一张黑丝绒般的毯子里 , 柔软而舒缓 , 北京也褪去了“超级城市”的凌厉——喜欢在夜晚活动的80后和90后 , 被“996”工作制裹挟的白领们 , 成群结队而来的外地游客……他们自由而放空的夜间时刻延长了北京夜间商业模式的运作 , 无意中汇聚成了北京“夜间经济”的新规模 。

说起来 , “夜间经济”(night-timeeconomy)算是“舶来品” , 这一经济学概念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 为的是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 。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 , “夜间经济”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 , 囊括了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现代城市业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