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鸭”化身机器人回归,再现中国古代原生态种植( 二 )

从物理治虫到生物治虫再到生态治虫 , 古人对付害虫的办法层出不穷 。 其中据《岭表录异》记载 , 早在唐代 , 就有农民开始尝试建立鱼稻共生的生态环境 , 这和当今的循环农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咸丰《顺德县志》卷6《经政略》中更是有详细防治蟛蜞危害稻田的记载 , 除手工清除之外 , 养殖鸭群放养于稻田中 , 让鸭群帮助清理稻田中的蟛蜞 。 这种在稻田中养殖鸭子 , 从而帮助防治害虫的方式在农业上叫就做“鸭田稻”或“稻田鸭” 。

稻田养鸭是一种粗放的饲养方式 , 是绿色优质水稻生产的一个辅助性产业 , 主要起生物防治的作用 。 当鸭子在稻田中划水时 , 它们是昆虫的天然捕食者 , 很多有害昆虫都会成为鸭子们的美餐 , 同时还能帮助稻田清理杂草 , 而其粪便还能作为水稻的额外肥料使用 。 此外当鸭子在稻田中划水时还能帮助水稻根部吸收肥料和氧气 。

不过相比于贵州普遍的“鱼稻共生”模式 , 以及岭南地区响彻全国的“桑基鱼塘”模式 , “稻田鸭”则显得非常低调 。 并且 , 随着科学种田技术的演进 , 大规模的现代稻田中早已经看不到这种原生态的生态农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