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画笔下的乡村( 五 )

我和弟弟曾经多次尝试把他接到身边,但是他不习惯城市的蜗居生活,每次待不了太久就执意回家。我想起他早年间喜欢画画,也许可以借此排解心中的孤苦,就给他买了一些廉价的颜料和画本寄回去,65岁的父亲自此重拾画笔,开始回顾他走过的人生。

父亲画的最多的是幼年和青年时期的回忆。有他经历过的饥饿,有他参加过的劳动,也有他和伙伴们玩过的游戏……那些随着时代变化消逝在光阴里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复活。

“上世纪60年代乡里有位姓谢的书记,和大伙一起拉车打坝,同吃同住,小潘庄大桥,禄庄大桥,村后的大路都是谢书记修的,最后他累病去世,这么好的书记现在都没人记得他。”为了画出这位令父亲敬仰的谢书记,他坐车到30公里外的书记老家,找到书记的后人,要了照片,这才安心作画。

父亲用的是我20年前画画时留下的画笔,只剩几根毛的勾线笔也被他废物再利用,他甚至还把牙签绑起来自制画笔。父亲画画的书桌也很随机——把废弃的蜂窝煤炉子拎到菜园子里,切菜板一扫,往炉子上一盖,就是一张书桌了。

他的手抖得厉害,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经常需要两只手抱着才能画一根直线。找准位置也很难,无论画画还是做手工,常常是看着这里,落笔就到别处了。但是这些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只要想做,慢慢来就行了,而他有得是耐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