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罗汉堂“十问”数字经济:拥抱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三 )

未知面前,也的确需要多提几个为什么。面对未来,在数据经济超高速发展、数据生成幂效应式增加、AI(人工智能)向强智能必然升级之下,这些不可测的未来,又让人类充满恐慌和不安,比如数字技术会不会让更多的人失业?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敌人?

原创<br> 罗汉堂“十问”数字经济:拥抱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回过头来再看罗汉堂发布的“数字经济十问”,其明显是基于技术又是超越技术的,是基于当下又是面向未来的,是在探寻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尽管,这或许永远没有终结答案,但由此带来的启示则是,相比一味的担忧,摆在面前的事实和看待问题方式可能更为重要,事实是,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已经是全球公认的,不仅在中国,在缺少公平机会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数字经济所受到的欢迎更多,而看待问题的方式上,会聚在罗汉堂“西湖论剑”上全球最智慧的大脑,他们看得更远,却也普遍更为乐观——201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就提出,一项调研显示,现在,美国人对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的担忧达到了历史高点,但实际上,美国的失业率也达到了半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并没有证据证明,技术会带来失业率的提高。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正如每次技术革命都发生的,技术总会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变。数字经济是全球共舞、也是全球竞争,任何一方,都很难承受错失机会的代价。因此,作为对全球关切的首度正面回应,罗汉堂“数字经济十问”对未来必将影响深远,这是对科技术、学界、政府和普罗大众的终极追问,余韵深长。“数字经济十问”抛得及时,促发思考、引发争论,这是在事物萌发阶段的思考和争论,要远远好过事物发展到极致阶段的毫无妥协余地,我甚至在想,如果600年前,欧洲的中世纪,也有提早10年、20年,有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超越权力、超越利益、超越国界、面向未来的世界顶级大讨论,布鲁诺或许就不会被烧死,伽利略也不会被判终生监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