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炫酷,上海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的想象空间巨大( 三 )

亚马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指出,在深度学习领域,中国整个学术环境和学术培养的习惯是:“挖坑”人少,而“填坑”人很多且“填坑”迅速,实际上两者是辩证的,缺一不可。

“挖坑就是原创,有新的领域占据,重大的原创性突破方面,尤其是深度学习领域几乎没有。”至于“挖坑”的原创点,张峥教授认为,首先应该跳出目前浅层次的人脸识别和物体识别,“一项技术要真正做好,是润物细无声的,隐藏在现象的背后,可能没有那么光鲜,没有那么酷炫,但是它确实产生了生产力。”他举例说,包括北大和人大法律系在内的八支队伍与机器PK翻译法律文本,结果显而易见,人需要20分钟才翻译完一份,机器以一秒的速度“秒杀”全场。

张峥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去理解,就是人觉得很容易做的事情,也许机器很难做,比如识别人的情绪,懂人在说什么;但反过来,人觉得很难做的事,对人工智能来说可能小菜一碟,比如瞬间的高速运算。

至于如何真正让人工智能与人贴切共存,张峥教授与张旭院士的观点不谋而合——类脑科技的研究至关重要,如何理解语言、理解情绪、理解图像,要按照人是如何去理解的再去构造新的人工智能架构,否则只会带来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