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医隐夔门(上)( 五 )

回到住所,这位十六岁的小医生依然大汗涔涔,扶着额头,暗称好险。

他虽在郑钦安门下学医三年,因其年龄太小,并未习得火神精髓,平时主要学习中医典籍与中医基本功,观摩一些病例,自省自悟。

今在总督府的治病之术,实为郑钦安讲述的康乾时期名医叶天士行医之法,他从未临床试验,完全是少年胆大,冒险一试。

虽为冒险,但郑仲宾对叶天士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天士医案》熟读多遍,了然于胸;也曾研习康乾年间的宫廷医案,对诸位御医的治痘之法多加揣摩。

从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到叶天士、薛生白和吴鞠通的代表医著,郑仲宾博览群书,汲取众家之长,这也为他开创“郑氏温病学”流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叶天士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郑仲宾对其中许多温病治案印象深刻,深谙其温病学精髓:“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第九天,郑仲宾复诊,见小和保行浆结痂,无需再开药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