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芯片”助中部崛起( 五 )

掌握“芯片”建种都

地处中部的农业大省湖北,现有主要植物种质资源保藏单位28家,收藏各类植物种质资源3万余种、16万份,居全国第四位。

武汉有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24个,拥有世界油菜专家傅廷栋院士、世界水稻专家张启发院士、著名柑橘育种专家邓秀新院士等10多名农业类两院院士,在汉专业技术人员达15000人。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只有在种子上完全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农业的安全。”武汉市副市长龙良文介绍。

2012年,武汉联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创新提出将建设“中国种都”作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把种植业、渔业、畜牧业等纳入大种业体系。2015年,武汉“种都”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奠定了“中国种都”品牌建设的法律基础。

“武汉·中国种都”发展规划(2017—2025)明确了“一核三园五链多片区”的产业布局。“一核”是指核心区高农生物园和南湖农业园;“三园”是指武湖现代种业展示园、汉南种业产业园(种业小镇)、武湖现代渔业种苗科技园;“五链”是指重点建设优质水稻和油菜、优质种猪、水生蔬菜、淡水鱼和生物疫苗等五个种业全产业链条;“多片区”是指分布在武汉市、湖北省、全国及全球的种业繁育、示范和推广片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