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非洲又干成了一件大事 意义超出你想象!( 二 )

就算研制出高产种子,要大规模推广,还离不开当地规模化制种。今年4月份,我国在非洲才首次成功实现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

种子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培训:如何对当地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2年至今,中国农业农村部已举办了260期培训班,累计为非洲53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4980人次。

10.8吨,对非洲农业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在非洲又干成了一件大事 意义超出你想象!

▲今年3月,在布隆迪西北部布班扎省宁加村,中国援助布隆迪农业专家组专家在中国杂交水稻示范田指导当地农业技术员。(新华社采访人员 吕天然 摄)

每公顷10.8吨,给马达加斯加这个农业人口占80%,但稻米的产量却一直不高,至今仍有近2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每年需要进口大米40万吨的最不发达国家,带来了新希望。

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下,以胡月舫为代表的中国专家,给马达加斯加带去了杂交水稻的最新技术。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培植出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5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