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粒子”马约拉纳费米子:物理学家 80 年的苦寻之路(16)

1987年出生的寇煦丰在上海科技大学任教 ,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型半导体电子材料研究以及相应微纳电子/自旋电子器件应用 。 原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王康隆在纳米电子学、自旋电子学、以及拓扑量子计算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是Si/Ge应变场效应管、量子SRAM、能带准直超晶格结构的发明人 。 同为 80 后的何庆林也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 当时只有30岁左右 , 主要研究马约拉纳费米子为基础的量子计算和新型拓扑磁电材料等方向 。

何庆林、王康隆、潘磊

之所以会有这个提议 , 是因为王康隆教授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是拥有世界上一流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材料 。 而这一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 。 而何庆林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对超导体、拓扑绝缘体进行了研究 , 比较熟悉 。

经历过 3000 多样品失败 , 3000次重来王康隆等实验团队确实看到了“1/2的台阶” 。 这半个基本电阻来源于马约拉纳粒子作为半个传统粒子的特殊性质 , 因此 , 多出来的半整数量子平台为手性马约拉纳粒子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印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