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团被骗10亿案细节曝光,真相令人哭笑不得( 三 )

3月22日,在中国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客户经理陈某的办公室里,也发生了上述一样的戏码。一只不过这次的演员换成了“黄行长”、道具换成了另一个“萝卜章”。

令人感到无语的是,受“萝卜章”所骗的远不止一家。如2014年,山东的闫某就曾利用其控制的三家公司,虚构贸易背景,伪造的某石化公司公章及法人章,与某银行济南分行、某银行泰安分行等多家银行签订三方保兑仓协议,骗取多家银行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票面总金额99亿余元。2008年,日本医神公司高管谎称拥有丸红公司的担保,伪造的丸红公司文件骗取了雷曼兄弟3.5亿美金。

从浅显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美的等企业的受骗归结于“贪婪”、“内鬼”或“愚蠢”,但实际上美的被骗事件中暴露出了另一个曾经切实存在过的现象——“抽屉协议”,以及一个令人略显担忧的现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

首先,我们来谈谈“抽屉协议”。字面意义上来看,“抽屉协议”就是双方签订后放在抽屉里,不对外公布的协议。而在银行业,其最早产生的于银行与企业的担保贷款中。当银行觉得明面上的担保条件不够,而企业为了满足银行条件,又怕公开后有损企业形象等其它不方便原因,双方就会在流程上走抵押物和系列担保措施,私下再签订一个协议作为担保事宜的补充,这个如不发生债务风险,通常不会公开,这个协议就是“抽屉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