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台积电、郭台铭、联发科相继宣布,美科技界慌了:它们在帮华为

华为|台积电、郭台铭、联发科相继宣布,美科技界慌了:它们在帮华为

文章图片

华为|台积电、郭台铭、联发科相继宣布,美科技界慌了:它们在帮华为

文章图片

华为|台积电、郭台铭、联发科相继宣布,美科技界慌了:它们在帮华为

文章图片

华为|台积电、郭台铭、联发科相继宣布,美科技界慌了:它们在帮华为

文章图片


导语:随着9月14日华为被断供的日子越来越近 , 科技圈儿的网友们几乎都忍不住为华为捏一把汗 。 在期待华为能够“反击”的情况话 , 大家也还对台积电、联发科等等芯片制造企业还满怀着希望 , 希望他们能够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 , 还能够拉华为一把 。

小语想跟大家侃一侃关于“台积电、郭台铭、联发科相继宣布 , 美科技界慌了:它们在帮华为”的那些事儿 。
说起来 , 华为之所以会陷入芯片紧缺的困境 , 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美国人在今年5月15日升级了对华为的限制 , 禁止使用到美国人技术的企业或者公司 , 都不能私下把芯片卖给华为 。

这“空有高端芯片的设计 , 没有制造高端芯片的能力”好解决 , 大不了花钱买嘛 , 毕竟这华为现在可不缺钱 。 但是这“有钱也买不到高端芯片”就是被美国人“打蛇打七寸” , 刚好就卡在脖子上等着被掐喉了 。
“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 , 美科技界就真能如愿以偿吗?”还是那句话:现在已经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时代 , 并不是只有华为才会在芯片问题上被人卡脖 。 小语可以非常肯定地说 , 如今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着相互往来的产品供应链 , 并不是说能马上切断就切断的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在如今的芯片行业领域来说 , 绝对不是一句大话 。 就好比这一次华为找到美国人的狙击 , 美国科技界都在等着看华为落寞的‘大戏’ , 但是华为真会如他们的愿 , 就这么轻易言败?

小语并不这么认为 。 要知道 , 如今华为一贯以来的强硬态度 , 已经勾起了无数国人的爱国之心 , 可以说 , 此时就算是华为想要低头 , 如今的局势也容不得华为低头 。 美科技界想要看华为的“笑话” , 还是回家洗洗睡了 , 比较快实现 。
“台积电将彻底放弃跟华为的合作?”随着台积电宣布说会断供高端芯片给到华为的消息一经传出之后 , 大家对于台积电还是抱着比较‘恶劣’的态度去评论的 。 随后 , 台积电不仅加紧为华为代工生产储存芯片 , 还果断接下了华为追加的8亿芯片订单不说 , 紧接着就对外说了会在美国建立工厂 , 试图“曲线救华为” , 这才让大家纷纷改口称赞台积电的“重情重义”!

而台积电接下去还会不会为华为代工高端芯片 , 我们不得而知 ,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 在短时间内台积电肯定没有办法直接越过美国人卖高端芯片给华为 。 但是 , 如果直接说台积电将彻底放弃跟华为之间的合作 , 小语是不信的 。 华为是块肥肉 , 哪里会有不动心的时候?
“郭台铭紧接着表态 , 让美科技界心头一震”如果说台积电因为跟华为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合作 , 让台积电不会轻易放弃跟华为继续合作的可能 , 那么富士康的郭台铭紧接着对外宣布说接下去会支持研发国产芯片和国产独立操作系统的消息 , 就足够让美科技界心头一震 。

要知道 , 富士康虽然在大陆的名声如今并不是很好 ,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富士康在全球芯片加工上面的强大实力 。 小语相信 , 正如郭台铭自己所说的那般“掌握核心技术对于任何技术公司都是必不可少的” 。 与其说是富士康支持研发国产芯片和国产独立操作系统 , 倒不如说是富士康还是在间接地支持华为 。
如今谁都知道 , 华为目前遭遇的两大难题就是芯片紧缺和操作系统面临断供的问题 。
“联科发的‘天玑系列芯片’ , 代表着中国芯对华为的支持和帮助 , 美科技界再度心慌”今年是华为关乎生死存亡的一年 , 但同时也是联科发成功弯道拐点的一年 。 华为在陷入缺芯的困境后 , 紧接着没多久 , 联发科就正式发布了“天玑系列芯片” 。 这是联发科首次推出5G技术的国产芯片 , 不仅仅在芯片制造工艺上采用了7nm的技术 , 而且还把世界顶级5G调制解调器集成在一起 。

这样的创新和技术上的突破 , 证明着中国芯在崛起的同时 , 也直接表明联科发渐渐有了帮助华为度过危机的能力 。 华为无法使用高通的‘进口芯片’ , 接下去首先选择的肯定还是国产芯片中能够跟高通一较高下的联发科了 。

中国芯片巨头逐渐在崛起 , 而郭台铭和台积电对华为的事情上也一度“曲线救华为” , 让美国科技界感到恐慌也是正常的 , 只是 , 小语还是想说:求人不如求己 , 还是趁着美国人这一次的断供 , 彻底摆脱对美国人技术上的依赖 。
对此 ,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下方留言区评论 。
【华为|台积电、郭台铭、联发科相继宣布,美科技界慌了:它们在帮华为】关注我 , 了解更多科技领域资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