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江湖兴衰史:北京曾最多有17万拾荒者

拾荒江湖兴衰 |《财经》特稿

30多年宛如浮萍流荡,起落沉浮。众多拾荒者的前半生,是底层追逐更好生活的写照,也是城市垃圾对策变迁的生动切面

拾荒江湖兴衰史:北京曾最多有17万拾荒者

戴上矿灯,背着篓筐,在夜里就开始“淘金”的拾荒人。

图/视觉中国

《财经》采访人员 俞琴 相惠莲 | 文 朱弢 | 编辑

赵胜是一名流水线上的拾荒者。每天,他紧贴着一条传送带工作,扫视、摸索、拆分,快速从里面分拣出塑料、金属、橡胶等可回收物,扔进身后的编织袋。

这里是北京阿苏卫垃圾综合处理中心,一天要处理5000多吨生活垃圾——相当于北京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的五分之一。近十年来,赵胜所在的明珠洲际科贸有限公司承包着阿苏卫的生活垃圾分拣、回收项目,每天承担1600吨-1800吨的分拣量。

赵胜的工作是把垃圾分类做到极致。光是塑料,他就能分出十几种,而且还能分辨哪种更值钱。比如,光是一个饮料瓶,瓶盖、瓶身、包装纸的材质是不同的;拿到一个透明塑料储物箱,要把彩色的把手从箱体上掰下来,两者材质不同,透明的更值钱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