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亿人的人脸、指纹信息:50块竟然就能买到( 六 )

图8/8

所以说,尽管可以破解,但是获取信息的成本和破解的成本都是比较高的,普通人暂时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

使用生物识别需要慎重

但是,除了手机,对于其他使用生物识别信息的设备,获取成本是否同样这么高呢?而且,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各个服务商对信息的保护能力是不同的,一旦这些信息的使用规模变大,获取生物信息的成本也许就不那么高了。

而且,泄露这些不可更改的生物识别信息之后,不仅仅是相关服务会面临长期隐患,在一些犯罪活动中,这些信息也可能被利用,犯罪分子可以伪造生物识别信息作为证据,也可以用于伪造身份,这可能使普通人面临自证的困难。所以,当生物识别信息被大规模应用,获取成本降低之后,风险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大。

在生物识别逐渐普及的今天,普通人在使用相关服务时,还是应该谨慎一些,比如:那些会在云端存储生物识别信息的服务能不用就不用,毕竟服务商保护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尽可能减少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减少泄露的风险;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要随便泄露自己的生物识别信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