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芯片骗局终被捅破( 二 )

【芯片|芯片骗局终被捅破】曾有知情人士称:“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骗局 , 蒋尚义不过拿个出场费而已 。 而且所谓这套先进的光刻机也是假的 , 做不了7NM 。 高科技领域水很深 , 水平不亚于贾跃亭 , 其实都是一个套路 。 根本什么都做不出来 , 因为你无法检验 , 就安全落地 , 这是一个成熟套路 。 ”
对于知情人士爆料的 , 现在无法考证 , 但值得关注的是 , 武汉泓芯从头到尾还是充满不少疑点 。
首先那套耗资5.8亿引进的大陆唯一一台7nm光刻机设备 , 就值得考量 , 最高端的光刻机技术受到《瓦森纳协定》影响 , 被禁止向中国大陆出售 。 中芯国际在2015年只能买到ASML2010年生产的32NM的光刻机 。 武汉泓芯能够买到7nm的光刻机 , 不说没有可能 , 但是要想通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层层封锁 , 至少困难重重 。
其次 , 武汉泓芯股东为北京光量蓝图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光量蓝图)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投资集团 , 分别持股90%和10% 。 根据工商注册信息显示 , 北京光量蓝图一直没有出资 , 而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缴纳了2亿出资额 。 也就是说 , 从项目开始到现在 , 武汉泓芯都是在烧政府的钱 , 北京光量蓝图分文未出 。
而北京光量蓝图注册成立于2017年11月2日 , 注册资本金为18亿 , 股东为李雪艳和莫森 , 分别持股54.44%和45.46% 。 从时间上来看 , 北京光量蓝图仅仅比武汉泓芯早2周注册成立 。
此外 , 北京光量蓝图李雪艳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式的商业人物 ,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 她先后从事过生态科技、卖烧酒 , 办餐饮和盖园林 , 甚至还卖过中药 , 但是 , 唯独没有做过芯片 。
芯片研发需要顶尖的科技支持 , 仅仅靠着一腔热情是不可能完成的 , 让一个从未从事过芯片的人去带领大家搞自主创新 , 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 。
德淮 , 另一个骗局2016年3月 , 总投资450亿元的德淮半导体项目落户淮安 。 该项目分批建设 , 一期项目建设投资约120亿元 , 预计在2019年6月可达成全产能月产20000片、年产约24万片的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 。
德淮半导体意图打造一个 IDM 型企业 , 成为中国图像传感器里的三星 。 先后取得意法半导体的 CIS 相关工艺授权 , 主要研发人员来自于原东芝 CMOS 图像传感器核心设计和研发团队 , 具备丰富的 CMOS 图像传感器包括手机、监控和车载等产品设计、技术工艺研发和量产经验 。
不仅如此 , 在德淮半导体也同时引进了一群曾在中芯国际、茂德、东芝、Aptina 等在 CIS 领域和半导体行业背景的高管 , 力争做到中国第一 , 世界第二 。
据公开资料显示 , 德淮半导体在成立不足4年间 , 已经发生6次股东变更 。 根据最初规划 , 李睿为将通过码扬(上海)微电子有限公司出资4000万 。 淮安德科码开工之后 , 需要李睿为出资 , 在李睿为推脱数次之后 , 淮安才发现他根本没打算出钱 。 刚刚开工的德淮项目不得不停滞 , 直到2017年淮安政府出资后才重新启动 。 之后 , 淮安政府和李睿为发生纠纷 , 李睿为起诉淮安政府 , 要求对方不能使用“德科码”这个名字 , 不得已 , 并改名德淮半导体 。
不仅如此 , 多个在2016年就通过了发改委、环保局立项审批的项目一度搁置 。
如今 , 德淮这个项目政府已经投资46亿元 , 然而却根本拿不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 已经成为烧金的无底洞 。
今年3月份 , 德淮半导体被爆出已停工50多天 , 且仍无复工迹象 。 虽然淮安政府早已公告“企业可自行复工 , 无需经政府审批” , 但德淮仍对咨询“何时上班”的员工回复称“正在等待政府审批” 。
值得关注的是 , 德淮半导整个项目在淮安政府2020年工作报告中已被除名 , 而且被踢出江苏省2020年重大项目名单 。 基本上属于放弃治疗 , 任由自生自灭的节奏 。
在举国造芯热的浪潮下 , 真正在造芯片的有几个?下一个武汉泓芯、又会是谁?中国芯片还能经受起这样的打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