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路人懂先森》: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背后有什么猫腻?( 二 )

既然在共享充电宝一个小时 1~2 元的时候,企业已经能够实现盈利,为什么还要坚持涨价呢?

首先,先补贴后涨价是共享产品的普遍打法。某共享充电宝运营人员对外的说法是,共享充电宝已从早期莽荒年代,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用多赚的钱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巩固、提升自家的行业地位。

另一个涨价原因在商家。共享充电宝主要分布在人员密集的商超、景区、影院等场所,刚开始入驻商家是免费的,但是随着充电宝运营商企业越来越多,商家的议价权变大了,运营商不得不开始补贴商家,这部分成本最终也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今年 4 月有人在脉脉上爆料,在一些城市人流量大、地理位置好的商家入场费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甚至要把高达 60% 的分成给商家。

同样涨价的还有共享单车。但与共享充电宝涨价的原因不同,共享单车涨价更像是无奈之举。摩拜方面称,调价是 “为了实现健康、可持续运营,继续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企业需要增加营收活下去。

短短三年,ofo 曾经在资本的推动下登上顶峰,但随着共享经济热潮褪去,一度陷入千万人退押金的窘迫境地。有媒体统计,目前 ofo 的退押金速度为每日 3500 人,按照这个速度退完全部押金要超过 10 年。ofo 不得不通过一系列举措自救,推出 P2P 产品、卖线上线下广告、公众号接广告、杀入电商领域,以及推出有桩模式等。ofo 能否绝处逢生至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