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社论:托幼“小儿科”民生大事业( 二 )

上海于去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托育服务“1+2”文件,建立托育机构管理长效机制,为整个行业在消防、食品安全、防疫等方方面面开创性地立了规矩。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有391家幼儿园举办托班,加上35个托儿所和11个区办早教中心,提供托额约1.4万个;社会力量办托育机构143家,提供托额约1.1万个。这正是通过政策引领行业规范、提升。

再比如,针对家长来不及接放学的“3点半难题”,上海近年来的惠民政策不断,在2010年就明确小学对确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放学后的看护服务,2017年,上海试行放学后“快乐30分”拓展活动,今年3月将课后服务延时到傍晚6点,基本上和家长的下班时间对上了表。

城市的“老、小、旧、远”问题,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幼有所育”是关系到很多有孩子家庭的切身幸福感、获得感的大事。特别是,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是“最柔软的人群”,容不得闪失。一头是托幼工作的轻,一头又是这份事业的重。

目前,上海市在政府实事项目中,已将之前提出的“社区幼儿托管点”改为“普惠性托育点”,更是将托幼工作提升到了“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的高度,这体现了上海的城市温度和民生情怀。

推荐阅读